公司使命

使用自然、持久的工法來修復全世界被侵蝕的海岸線,讓下一代可以經歷並享受美麗的沙灘。

公司簡介

豐欣營造有限公司由彭大雄博士於2000年創立,總部位於台灣高雄。原先是以營造工程為主,承包政府工程,含水土保持局、林務局、南投縣政府、台大實驗林、及觀光局工程。彭博士秉持著柔性工法之精神,同時也投入研發防治土石流、保護橋墩之工程,以模型試驗與現場試驗互相搭配。

2008年,於台南北雙春海岸安裝柔性減能網,讓被侵蝕的沙灘恢復原狀,並使灘線往海的方向延伸一大段距離,中間歷經許多劇烈颱風,迄今仍存在並維持增加的沙量。

2017年更研發推展於同時保護懸崖與沙灘,施作於金門北山斷崖。長年被海水拍打的紅土懸崖,原先不斷崩塌、情況危急。安裝柔性減能網之後,懸崖前的沙灘增高,灘線也往海推出,海水不再衝擊到懸崖因而不再崩塌。

2015年更獲得美國專利,現更研發新一代之柔性減能網,當後面沙灘落淤至一程度時,可以往前移動,更能比其他工法省錢而有效果,增加使用率,而降低成本。

核心團隊

彭大雄

創始人,董事總經理

彭大雄持有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博士學位,於擁有15年的海岸工程經驗,其中包括橋墩保護及颱風泥石流防禦。彭博士與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和金門縣政府合作,設計了柔性減能網,並成功領導團隊完成了兩項修復海岸侵蝕的專案。他期待與世界分享他的發明,造福其他低海拔國家。彭博士喜愛開放水域游泳,並長期練習太極拳。

程書嫻

業務發展總監

程書嫻持有美國南加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負責開發與接洽全球專案,與政府機構和海岸管轄組織合作以符合法規標準及流程。她傑出的雙語能力和跨國工作經驗可確保無縫的跨文化溝通,以及協助公司在各國順利地進行工程。書嫻十分關注氣候變遷並熱愛環保,平時喜愛戶外活動,尤其是沙灘排球和滑雪。

徐德修

土木工程師

徐德修教授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及博士學位,目前是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退休兼任教授。他是本團隊重要成員,致力於提升柔性減能網的效能及耐用度。徐教授的專長包括結構可靠性分析、結構安全評估、 神經網絡優化、結構防震工程等。他成功的開發了本土化結構耐震阻尼器的研發與製作,目前已實際被應用於若干建築物中,作為防震的安全措施。他喜歡歌唱與作曲,也喜歡拉奏小提琴。除了大專用書《結構學》,尚著有《我靈歌唱》等專書。

彭光聰

結構工程師

彭光聰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以及土木工程學士。他對於柔性減能網之設計和優化頗有貢獻,並在豐欣營造負責管理工程師團隊。光聰專精於精密結構設計、抗震加固、和保固歷史建築,並擅長古典芭蕾。

Sithhath Abdulla

馬爾地夫 公司代表

Sithhath是豐欣營造在馬爾代夫的區域代表,負責協調Vaavu Thinadhoo島的海岸保護專案。他的經驗包括管理和監督政府建設項目,以及聯合國資助的綠能環保項目,並具有豐富的國際貿易專業知識。

研究團隊

詹錢登博士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學歷: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 土木工程博士

  • 具備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士 (ASCE Fellow )、美國環境及水資源學會會士 (EWRI Fellow)、國立成功大學教學卓越會士資格。

  • 將教學經驗及研究成果集結出版台灣首著土石流專書「土石流概論」,另有多本專業著作,亦曾受聯合國教科文坡地防災組織邀約撰寫土石流降雨警戒防災教材。

  • 著有「泥沙運行學」教 科書,本次演講重點即與書本內容主軸相呼應。詹教授先說明個人學 研經歷及撰書的動機,接著介紹泥沙的運移特性、物理性質、粒徑大 小分類等基本知識,不同的泥沙性質、濃度、地理位置、運動方式, 會造成不同型態的泥沙運移現象。詹教授並解說泥沙的安息角、沉降 速度、起動臨界條件等重要觀念,引導至泥沙運行學之父愛因斯坦的 泥沙運動基本理論,進而推導出總輸砂量公式。
  • 另有「明渠漸變流水面線」(Gradually-varied Flow Profiles in Open Channels – Analytical Solutions by Using Gaussian Hypergeometric Functions)專書,獲得全球第一大科技圖書出版公司Springer(施普林格出版社)的青睞,於2014年1月8日出版電子版專書,精裝版專書則於2014年2月份出版。Springer出版詹錢登特聘教授英文專書,除顯示成大教授的創新科學理論獲得國際肯定,也印證台灣高等教育水平與國際並駕齊驅。

  • 曾獲總統府「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獎章」、行政院「三等功績獎章」、經濟部水利署「全國水利傑出貢獻獎」、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等多項殊榮。

楊瑞源博士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副教授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學系 博士

  • 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THL)研究員,副所長兼機要秘書(2014~2017)
  • 國立成功大學科技部跨國頂尖研究中心I-Rice國際波動力學研究中心 (IWDRC) 副主任(2013年至今)
  • 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環境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RCOET) 副主任(2007年至今)
  • 台灣海洋工程學會秘書長(2013~2016)

  • 台灣海洋產業聯合會秘書長(2018~)
    楊博士的專業研究領域包括海岸工程,海洋環境科學(內波和Langmuir環流),流體動力穩定學(雙擴散,熱鹽指流對流),離岸結構工程(離岸風力發電和海上箱網養殖)、海岸災害管理、海洋能源及水工模型試驗。

  • 迄今為止,楊博士已發表了280多篇國內外期刊及研討會論文,兩本專書章節和86份技術研究報告。在新近的五年之中,他的學術著作已在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其中包括《流體力學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學報》,《 IJOPE》,《歐洲流體力學/ B流體雜誌》,《宇航學報》,《海洋與海岸管理》,海洋工程學刊,海洋與海岸工程學刊,波動物理現象與純地球物理與應用地球物理學刊等國際著名期刊雜誌發表。
  • 參與國內外組織會員:台灣海洋工程學會、國際近海與極地工程師學會(ISOPE)、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歐洲地球科學學會(EGU)、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中國工程師學會

學術支持

豐欣營造與國立成功大學已進行多年的研究合作計劃。許多防治海岸侵蝕的技術都是於成大的水利海洋工程系的研究實驗室中進行設計和測試。

OSREL

於2020年,豐欣營造與國立成功大學之Offshore Structure &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開始進行一項新的研究計畫案:「柔性減能網對於海岸侵淤效應之實驗分析研究」。此項研究將使用48種不同的條件來測量和證明柔性檢能網有削減波浪能量、促使泥沙落淤、防止海岸侵蝕及達到保護海灘之功效。

研究論文

A. 國科會工程科技通訊(電子刊),第128期,第264-267頁,台灣。

防止海岸侵蝕柔性保護工法現地實驗研究

摘要:

為了保護海岸避免海岸侵蝕,以往大多採用剛性保護工法,但是通常此類工法的建置成本較高,工時較長,有時功能不如預期,或有礙於自然景觀,而且不容易遷移。本先導型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出創新的海岸柔性保護工法,並經由現地實驗研究,探討所提工法的可行性,期能建立成本低、施工易、效果好的海岸柔性保護工法。現地實驗研究在台南市雙春海岸北端進行,在海岸低潮位線附近,分3年安裝3座長約50公尺的柔性攔截網,每座間距約50公尺。每座柔性攔截網的兩端用三角形不銹鋼鋼索石籠或水泥排樁當作固定端,中間架設減能柔性攔截網,當海水通過此柔性攔截網時,因能量減少致使水流中部分泥砂落淤。本文總結報導三年計畫之研究成果。經過三年的現地實驗顯示本研究所建立之柔性攔截網工法確實有消減波浪能量、促使泥沙落淤、防止海岸侵蝕及達到保護海灘之功效,而且成本較低廉,施作簡單快速,值得加以推廣應用。

下載完整版本

研究論文

B.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年第1期,117至126頁。

An Experimental Field Study Using a Flexible
High-Strength Net Breakwater for Shore Protection

Abstract:

Shorelines are subjected to severe erosion because of the action of perennial waves. Although traditional rigid structures have historically been constructed as coastline protection devices, they do not always work effectively, and certain coastal areas such as Shuang-Chun beach in Tainan, Taiwan, continue to experience serious erosion due to damaged and ineffective structures. The necessity of shore protection has been recognized in recent years, and alternative solutions are being sough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high-strength-net device that acts as a flexible breakwater to reduce wave energy, induce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offer a more economic and innovative method for coastline protection. The device is composed of concrete posts, high-strength nets, and triangular gabions filled with stones and covered with recycled vehicle tires. Three high-strength-net breakwaters have been installed at Shuang-Chun beach since 2009 as an experimental field study to investigate both the effect of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proposed breakwaters.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devices have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to withstand the impact of severe wave action, and that they act effectively as sediment retainers, thereby preventing coastal erosion. © 2015,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載完整版本

C. 其他研究計畫論文會逐漸添至網站。